从“两会”至今的三个多月里,在经济下滑、宏观政策微调的背景下,民营资本迎来了新一轮的政策春风。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李朴民6月5日表示,根据国务院要求,今年上半年即6月底前,民间投资新36条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实施细则都将全部出台完毕,重点是放宽市场准入,激发民间资本投资活力。8日,发改委联合公安部、财政部等12部委发布《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进入物流领域的实施意见》,通过打破管理瓶颈、减少行政审批,减轻税收等多种手段鼓励引导民间资本进入物流重点领域和基础设施领域。 鼓励民间资本投资,特别是参与铁路、市政、能源、电信、教育、医疗等领域建设,能够有效增强国企竞争力以及激活实体经济。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我国“十二五”期间转方式调结构的重中之重,在新一轮政策利好刺激下,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望为民间资本创造新的投资契机。 民资迎来新一轮政策暖春 2010年5月13日,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简称“新36条”),目前,多个部委均已出台鼓励民资实施细则。从今年“两会”至今,已有铁道部、交通运输部、国资委、银监会、卫生部、证监会、国税总局等多部委陆续出台相关领域实施细则,发改委也出台《关于鼓励和引导工程咨询机构服务民间投资的实施意见》。 今年国内经济出现了异常的下滑情况,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长仅为8.1%,而4月份大部分经济数据都未及预期,这使得二季度经济见底的希望近乎破灭。在这样的背景下,稳增长的重要性越加凸显,政府不得不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缓解经济下行压力,而投资是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方面,不可或缺。 我国经济下行,原先依赖国有大企业拉动投资的空间有限,亟待探寻新的经济增长点。民营资本具有充沛的活力和投资潜力,大量游资掌握在社会多元主体尤其民营企业家的手里,且需要新的出口来释放。因此,新36条实施细则的出台显得愈加迫切。 同时,国家税务总局也在近日下发的通知中称,对现行税收政策规定中涉及民间投资的六大类33项优惠政策进行了明确。并要求各级税务机关采取有效措施,落实好这些税收政策,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受到经济形势的倒逼,民间资本正迎来新一轮政策暖春。 民生领域成民资准入重点 新36条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和政策性住房建设、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从目公布的新36条实施细则来看,除了已经公布的铁路、医疗等外,教育、能源、电信行业的准入细则受到关注,教育、能源、电信等行业涉及利益群体较多或者涉及国家命脉,因此细则的出台更显得慎重。 鼓励发展民间投资,有助于增强我国经济内生增长的动力,值得关注的是,民生领域成民资准入的重点领域。例如教育、卫生、电信等,同时这些领域也是业界、媒体关注的焦点。就电信业而言,民企一直在电信行业边缘徘徊,业内人士认为,这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国家相关政策。目前民企在电信行业主要集中在二级运营市场,即电信增值业务领域,如IP长途、电子邮件、多方通话等业务。工信部电信研究院通信政策研究所所长陈金桥曾表示,由于民营企业缺乏必要的资本、技术和运营经验,使其在一级运营市场难有优良表现。要解决民资进入电信业的“玻璃门”问题,除了破除政策门槛,还需要优化产业结构。 加快转方式依然是我国“十二五”经济发展的主基调,在今年二季度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我国下阶段的快速发展,将取决于改变投资结构、优化投资来源。从此前消费市场如家电补贴等刺激政策,到国税总局拟定的投资减税等优惠举措都表明,国家有决心要突破以往投资拉动、财政驱动的模式,通过刺激市场结合产业升级,稳定经济增长。 民资松绑,新兴产业或成突破口 “十二五”规划的经济发展主基调是调结构转方式,在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而进行的结构性转型过程中,以产业升级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核心的新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提到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望成为民资投资的主要突破口。 目前我国“十二五”规划确定的重大项目已进入集中建设阶段,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规划及配套政策陆续出台,将起到经济增长倍增器、发展方式转换器和产业升级助推器的作用。 大部分新兴产业回报率高,吸引众多民营资本。在市场层面上,目前新能源领域积聚了一批实力强劲的民营企业,尤以光伏、风电等新兴行业为甚,几乎清一色都是民营企业。 而在备受关注的电子信息领域,工信部近日发布了《通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要完善市场开放机制,统筹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积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电信领域。民资进入电信领域,有利于电信行业引入竞争机制,刺激电信业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改善服务和降低资费。然而在基础电信领域,运营商建网、升级等方面都需要很高的资金投入,市场风险决定了民资准入存在一定难度。 新36条从提出至今的2年实践表明,仅用实施细则解决民间资本准入问题依然不太现实。入门难、生存难的“玻璃门”问题不仅是政策问题、实施细则的问题,更是体制问题。新36条细则只是把门打开,如何保证长效发展取决于经济发展是否有良好的经营环境以及民资自身的风险把控能力。 |
手机版|天牛网 ( 粤ICP备11104627号 )
GMT+8, 2024-11-23 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