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国务院批转《关于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十一大项34项重点改革中,国企改革居今年改革任务之首。 十一大项改革的第一大项就是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而作为三项基本经济制度之一,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又居首位。其他两项为铁路体制改革和制定民间投资参与国企改革的配套措施和实施细则,又同国企改革紧密相关。 国企改革离不开资本市场。如果我们将上世纪90年代,资本市场为国企解困,一大批国有企业纷纷改制上市,视为国企改革的第一阶段的话,那么,如今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为主要内容的国企再改革,又会给资本市场带来什么呢? 以央企为例,目前的管理体制基本可分为三个层次:国资委、集团公司和上市公司。金融企业由被称为金融国资委的中央汇金公司管理,国资委直接管理120户央企大集团。截至2010年底,这120户中央企业资产总额为244274.6亿元,实现营业总收入167769.4亿元,净利润8522.7亿元,2011年净利润增至9173亿元。目前,央企(含金融企业,下同)控股的上市公司约330家,虽然家数占比不足15%,但是截止2011年三季度,全部上市公司约1.5万亿净利中,央企控股的上市公司净利约1万亿,占比达到三分之二。毫无疑问,自从2003年国资委成立以来,央企无论是资产规模还是收入、利润都取得了快速增长。 目前的主要问题是,国有资本经营和管理存在两个严重失衡:一是国企巨额盈利和上缴财政的国有资本经营收益严重不匹配:2011年以央企9173亿元盈利,上缴中央财政的国有资本经营收入才765.02亿元,比例不足10%,超过90%的经营利润除一部分以红利形式分给公众股东外,全部留在集团公司,主要用于国有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央企业改革脱困补助、以及境外投资等,而多年来,央企海外资产有一本糊涂账之称。二是国有资本收益与用于社会公共支出的比例严重不匹配。去年在央企上缴财政的国有资本经营收益中,只有40亿元被用于社会保障支出,前者占国企盈利比重仅为0.4%。正是基于此,《意见》明确提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要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收益分享制度,提高国有资本收益用于社会公共支出的比重。 要解决两个失衡,提高两个比重,就要减少留存集团公司的权益和收益。按照国资委的判断,竞争性国有企业最终的体制模式,将成为没有集团的上市公司,完全以市场要求运作,和社会资本紧密结合,从而实现流动性。国务院有关专家已明确提到,今年至少应该在央企的股权多元化、特别是母公司的股权多元化上迈出实质性的步伐。而事实却是,央企上市公司大股东控股比例多在60-70%,如中石油等更高达80%以上,多元化意味着国有大股东减持,当然,如此庞大的央企大股东减持不能在二级市场直接进行,采取何种方式减持,增持者(相信会有民间资本)又如何接盘,一举一动势必影响资本市场,影响股价波动,个中风险不能不防。 另一方面,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还包括深入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健全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上市公司云内动力最近发布的一份公告很有信号意义:公告称,2010年12月,中国长安与昆明市国资委签订协议,约定将云南内燃机厂(即云内动力国有大股东)100%产权无偿划转给中国长安,但国资委迟迟未批,已撤回股权划转申请。云内动力的个案告诉我们,长期以来,以无偿划转方式将央企越做越大的吞并,而不是市场化购并恐已寿终正寝。事实上,现有300多家央企控股上市公司中,有相当一批既没有优势、也没有战略意义的行业和企业,完全可以有序退出,这就会带来很多题材和机会。
|